30

2018

-

08

中非能源合作:“南南”互利共赢的典范

分类:

行业动态


       2018年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此次峰会是中国全面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和中国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召开的,预计在会议规模、层次和成果方面将超过往届。随着此次峰会进入倒计时,峰会也愈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非合作侧重于政治互信和经济援助。此后,基于市场化原则的经济合作则是中非合作的核心。近三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是中非双方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以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为主的能源合作在过去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产生怎样的影响?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未来一个时期如何实现中非能源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曾经在非洲石油项目工作过的石油人,笔者这里做一简要梳理和论述。
  首先,中非能源合作经历了“从北到西再到东”的过程,基本覆盖了非洲全境。中非能源合作起始于中石油1995年对苏丹6区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回顾过去20多年的历程,中非能源合作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合作热点集中在北非地区,时间跨度从1995年到2004年前后,大约十年左右。彼时,以中石油为主的中国石油企业在苏丹(含现在的南苏丹)、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油气投资与建设运营活动。其中重点的里程碑包括1999年苏丹1/2/4区千万吨级油田建成投产并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配套工程,2003年苏丹3/7区亿吨级可采储量的大发现,2004年苏丹6区油田一期工程投产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分别于2003年2004年成功进入阿尔及利亚上游市场。
  第二个阶段的合作热点集中在西非地区,从2005年至2010年前后,这一期间,以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为主的中国三大石油央企在西非地区实现了“多点突破”,典型的有:2004年,中石化成功实现在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突破,比如,从BP石油公司手中购买了安哥拉海上18号区块的50%股份,后来该项目成为中石化海外的核心资产和最赚钱的项目之一;2006年中海油从道达尔公司手中收购尼日利亚海上Akpo开发区块45%的股份;2007年前后,中石油连续获得在西非乍得、尼日尔风险勘探区块的主导作业权,并在此后数年分别获得累计数亿吨级地质储量的重大发现。
  第三个阶段的合作热点集中在东非地区,从2010年至2015年前后,这一时期得益于ENI(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安纳达科(美国独立石油公司)率先在东非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取得世界级的天然气大发现,使得该地区成为国际油气合作“炙手可热”地区。自然,该地区吸引这中国大型石油企业的目光,最为典型的就是中石油于2013年成功收购ENI公司莫桑比克海上4区块20%的权益,从而成为这一上百亿美元投资天然气及LNG项目的重量级玩家(埃克森美孚公司与2017年也加入该项目)。2010年前后,中国石油企业陆续进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东非油气市场,其中保利协鑫等民营企业在埃塞俄比亚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从可公开的数据来看,中国石油企业过去20多年在非洲的累计权益投资达800亿美元以上;分别形成了北非、西非(含中非)和东非石油项目集群,建成了年产1.1亿吨左右的原油生产能力。2017年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地区作业产量当量在8000万吨左右,权益产量已超过4000万吨;取得了接近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非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培育形成的海外最大合作区之一,能源堪称中非经贸合作的“压舱石”。
  其次,中非能源合作是非洲重点资源国“工业化”进程的一篇绚丽华章。在笔者看来,中非能源合作最重大、最有意义的成果是过去十数年高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石油投资,以及匹配的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产能等方面的建设,使得中国的资本、石油工业的技术和标准、设备制造能力以及人才等,向非洲进行了大规模的转移和落地生根,帮助非洲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使得“发展”基本成为非洲人民的共识,其核心就是“工业化”。而以石油产业为代表工业化是非洲实现发展、进而实现与现代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石油帮助苏丹、南苏丹、尼日尔、乍得建立了一体化全产业链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得这些曾经是全球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非洲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代表。
  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通过“深耕细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本地化运营、油田社区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对非洲进行了重大投入,持续打造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比如,在苏丹和南苏丹,中石油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投入数亿美元,为数万当地员工提供了工作机会,惠及了数百万的人口,苏丹项目员工本地化比率已超过90%。再如,在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中海油、中石化高度重视对海域勘探开发的环境保护,与合作伙伴一道建立全面系统的HSE管理体系,HSE记录和业绩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再次,中非能源合作当前面临着“安全、合规、资源、市场和公共关系”五方面的风险。中非能源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动荡加剧、石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大、国际油价走低以及资源国政局波动等因素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非能源合作的风险有所攀升。一是因恐怖主义和部落冲突给中国石油企业投资运营带来的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比如,活动于尼日利亚、乍得等地的“博科圣地”恐怖组织对油田现场作业带来极大危害;南苏丹独立后,部族之间的冲突持续加剧,一直干扰着中方油田项目的正常生产运营。
  二是合规风险持续高企。非洲大多资源国社会治理水平较低,市场化、透明化程度不高,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石油项目在前期开发谈判和后续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层出不穷的法律与合规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经常遭遇“前任总统签约、后任总统毁约”的窘境。而且中国企业也曾因深陷“环保陷阱”“社区纠纷”等而遭遇过巨额罚款。
  三是资源与市场风险也非常突出。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油田合作项目大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或本世纪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后,一些主力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和生产的中后期,后续储量接替乏力,急需通过勘探发现新的储量。由于区块面积限制或合同条款限制等原因,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勘探前景并不乐观,面临较大资源风险。另外,中国企业在非洲一些内陆国家从事投资开发,远离消费市场主体,石油外输的成本很高,或者难以打通外输通道以实现原油的价值,这无异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有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而且,在资源国政府关系处理,如何与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打交道等公共关系方面,中国石油企业的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在如何与西方背景的媒体和NGO打交道上,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吃的“暗亏”不少,有的甚至背上了“资源掠夺者”“环境破坏者”的恶名。公共关系风险涉及企业声誉,一旦发生问题,修复的难度极大。
  最后,中非能源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有“一万个理由”要将中非能源合作进行到底。尽管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但中非能源合作总的来说非常成功,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展望未来,应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提升中非能源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把非洲地区打造成为“有深度、有效益、有影响”的重要合作区。所谓有深度,就是继续用好中国和非洲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充分发挥中方主导作业的优势,积极与国际同行进行多方合作,按照“巩固北非、做强西非、拓展东非”的思路,与资源国开展深度合作。所谓有效益,就是确保中方主导或参与的油气开发生产项目实现有效发展,在谋求实现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多贡献收入、利润和税收,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所谓有影响,就是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力争把每一个重大油气合作项目做成精品,树立中国能源企业在非洲的良好影响,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让我们与非洲伙伴、国际同行携起手来,将中非能源合作进行到底,进一步推动油气合作走实走深、行稳致远。
本文章转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更多公司信息
欢迎关注【精基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